*制造業智能化升級遭遇關鍵部件“卡脖子”困境。據行業調研機構IoT Analytics*數據,受芯片短缺、原材料漲價及地緣政治供應鏈重構影響,2023年第三季度*工業傳感器平均交貨周期已延長至24周,較去年同期翻倍,部分型號價格漲幅超300%,直接威脅智能工廠建設進度。
供應鏈“多米諾骨牌”倒塌
作為工業互聯網的底層感知設備,壓力、溫度、振動等類型傳感器需求隨智能工廠投資激增而暴漲。中國電子元件行業協會統計顯示,2023年上半年國內智能工廠傳感器采購量同比增長58%,但頭部廠商西門子、霍尼韋爾等產能利用率不足70%,主要受制于MEMS芯片代工產能緊張及稀土磁性材料供應波動。
下游企業“拆東墻補西墻”
在長三角某汽車零部件生產基地,因傳感器缺貨導致3條智能產線停擺,企業被迫將庫存的消費級傳感器改裝用于工業場景,但設備故障率上升40%。另一家光伏企業則通過高價競拍二手傳感器維持生產,單臺成本較正常價格高出2.3倍。
國產替代加速突圍
面對缺貨危機,國產傳感器廠商迎來窗口期。漢威科技、歌爾股份等企業通過“芯片-傳感器-算法”一體化布局,將部分產品交貨周期壓縮至8周以內。工信部《智能傳感器產業行動計劃》提出,到2025年實現30%高端工業傳感器國產化替代,目前已有12類關鍵產品進入重點攻關清單。
業內專家警告,若供應鏈緊張態勢持續至2024年,*智能工廠建設進度或將推遲18-24個月,建議企業加強傳感器冗余設計并探索分布式感知網絡等替代方案。